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一)技术模式名称
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二)技术模式概述
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是现代水稻栽培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理论的集成组装,是水稻栽培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以来的又一次技术创新。该技术模式以应用中早熟偏大穗型优质品种、大钵体旱育带蘖壮秧为基础,通过合理超稀栽培、叶龄调控等手段,提高群体受光态势和叶片光合效率,特别是提高抽穗后的叶片光合能力,进一步协调好穗、茎、叶、根的关系,培育并形成以健壮个体为基础的高光效、高产群体,促进穗部蓄积更多的营养物质,达到穗大粒多和增加粒重的目的,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型水稻栽培技术体系。技术200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省长特别奖。
(三)增产增效情况
1、争抢积温、真正实现旱育秧。大棚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较中、小棚提前7~15天育秧,抢积温80~150℃;大棚常年固定、常年培肥地力、常年培养床土、制造有机肥,从而实现旱育秧田固定规范化,切实保证旱育,防止生产上水稻育秧旱育不旱、以湿代旱问题发生,为进一步实现工厂化育秧打下基础。
2、秧苗素质、成秧率、带蘖率、边苗利用率提高。大棚育秧可育4~5叶的带蘖壮秧,带蘖率达95%以上,成秧率100%,边苗利用率100%,均较中小棚有大幅度提高。
3、返青时间很短。钵体育秧,采用352型大钵孔钵体盘育苗,营养面积增加,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了常规育苗生产中由于播量大(每平方米播芽种多达400~500克)造成的小苗多、弱苗多、苗细、易感病的状况。另外,插秧时钵孔内形成土坨,不伤根,全根入土,真正实现带土插秧,不需返青或返青时间很短(常规育苗插秧后返青时间需要5~7天),生育进程加快,保证安全成熟。
4、以同伸理论为指导,真正实现叶龄调控。秧田阶段,按照秧苗类型,以调温控水为手段,实现地上地下均衡发展,从而育成高标准壮苗;本田阶段,按照主茎叶龄进程、田间长势长相为量化指标,进行田间的水肥调控,保证水稻按照高产模式生育,实现各期预定指标,达到安全抽穗、成熟、稳产高产。
5、节本增产。由于水稻秧苗素质、成秧率、带蘖率、边苗利用率提高,实行超稀栽培,单位面积用苗少,12-20穴/?,因此可以节省秧田1/3以上,秧本田比例由1:60~80减小到1: 100~150,同时节省了秧田管理和插秧用工。钵体盘育秧,每钵孔播2~4粒种子,实现精量播种,比普通育苗节省种子20~30公斤/公顷。而且实行超稀栽培,大大改善了个体、群体的受光情况,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尤其水稻生育的中后期,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良好,不仅不易感染稻瘟病,而且同一品种在超稀栽培条件下,由于生长条件好,叶龄进程快,特别是有效分蘖增长快且多、成穗率高,穗部经济性状也明显好转,为依靠穗大粒多、增加粒重创高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据测产分析,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明显优于普通栽培,穗粒数多16.3~41.3粒,结实率提高1.5~3.9%,千粒重提高0.2~1.5克,增产可达8%以上。
(四)技术要点
1、旱育壮秧
(1)建育秧大棚。大棚南北走向,高2.2~2.5米、宽6~8米、长度根据所需秧田面积确定。本田育秧要建高出地面50厘米以上的高台集中秧田,确保旱育,本田地距离近,可在庭院建棚育秧。
(2)选种。要选用审定推广与当地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多抗分蘖力强的水稻品种。长粒香稻品种:第一积温带可选用五优稻4号、松粳22、松粳19号、龙稻16等品种;第二积温带可选用绥粳18、绥稻3号、苗稻2号等品种;第三积温带可选用龙庆稻3号;第四积温带可选用龙庆稻5号。常规粳稻:第一积温带可选用品种龙稻18、龙稻21、松粳18、松粳16等品种;第二积温带可选用绥粳19、牡丹江32、东农428、垦稻12等品种;第三积温带可选用龙粳31、龙粳46、龙粳43、龙粳39等品种;第四积温带可选用龙庆稻2号、龙盾106、龙盾103、龙粳47等品种。
(3)播种。播种前15天左右扣棚,一般从3月15日由南向北依次开始,增温解冻。为提高保温效果,还可加盖草帘、棉被,也可采用三层膜覆盖。第一积温带4月5日前后播种,第二积温带4月10日前后播种。第三、四积温带4月15~20日播种。播种前要全面进行种子处理,催芽播种。钵体盘育苗每穴播芽种3~5粒,机插秧每盘播芽种100~125克,普通育苗播芽种250-300克/?。
(4)秧田管理。播种到出苗以密封保温为主,苗出齐后撤下地膜。秧苗一叶一心期温度控制在25℃左右;两叶一心期温度控制在20~25℃;三叶一心期温度控制在20℃。水分管理应缺水补水,特别是2.5叶以后的水分管理,应注意浇水。秧苗一叶一心期开始通风炼苗,预防青、立枯病。插秧前2~3天可以撤下棚膜昼夜通风,并浇透底水,施肥喷药,带土、带肥和带药下田。
2、本田整地、施肥
(1)整地与施基肥
提倡秋翻、春耕,用旱耙或旋耕,然后灌水进行水耙,达到寸水不露泥的平整状态,稍沉实,花达水插秧。翻地前隔年施农家肥(有机质含量8%以上)1.5~2吨/亩。化肥:第一、二积温带一般为磷酸二铵8~10公斤/亩,硫酸钾8~10公斤,尿素15~19公斤,3~4公斤硅肥(纯硅);第三、四积温带一般为每亩磷酸二铵7~8公斤,硫酸钾7~8公斤,尿素13~17公斤,2~3公斤硅肥(纯硅)。氮肥25%、全部磷、硅肥、50%钾肥作底肥,在耙地前施入,其余氮肥的65%作蘖肥、35%作穗肥施入,其余的钾肥作穗肥施入。
(2)追肥
蘖肥:分蘖肥分两次施入。第一次分蘖肥在返青后立即施用蘖肥总量的50%,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争取低位分蘖;当水稻第七叶末到第八叶露尖时,用其余蘖肥作调节肥施用,也就是第二次蘖肥。
穗肥:幼穗开始分化时,施用穗肥。穗肥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倒三叶刚刚露尖时施穗肥总量的60%,第二次在剑叶(倒1叶)露尖时施用其余穗肥。
3、合理稀植
当气温稳定通过13℃时,即可插秧。插秧集中在5月10-25日水稻高产期内插秧完毕。
插秧密度:第一积温区20穴/平方米左右,每穴插一个钵体,3-5株基本苗;第二、三积温区25穴/平方米左右,每穴插一个钵体,4-6株基本苗,第四积温区30穴/平方米左右,每穴插一个钵体,5-7株基本苗。机插秧较稀植栽培密度适当增加。
4、节水灌溉
灌溉采取浅、湿、干节水灌溉技术,井灌区要设晒水池,并适当延长渠道,尽可能提高水温。插秧时田内保持花达水,插后水层要保持苗高的2/3(以不淹没秧心为准),扶苗返青。返青后,水层保持3-5厘米,增温促蘖。10叶期后,采用干干湿湿的湿润灌溉法,增加土壤的供氧量,促进根系下扎。
当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要对长势过旺、较早出现郁闭、叶黑、叶下披、不出现拔节黄的地块,撤水晒田7-10天,相反则不晒,改为深水淹。晒田程度为田面发白、地面龟裂、田面见白根、叶色褪淡挺直,控上促下,促进壮杆。
水稻减数分裂期当预报有17℃以下低温时,灌15-20厘米深水层,护胎。除此之外,要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间歇灌溉,养根保叶,活杆成熟。每次灌水3-5厘米,自然落干后再灌水。黄熟期停水。
5、除草防病
(1)除草
人工除草要在7月初完成,抽穗后除净田间稗草及池埂草。化学除草推广应用苯噻草胺、马歇特或阿罗津+草克星、农得时、威农、莎多伏、太阳星等配方。对于插秧时缺水地区推广应用苯噻草胺或阿罗津摆插前摆插后两次用药技术,对于以三棱草为害为主地块采取农得时、威农、草克星插前插后两次用药的方法。也可应用禾大壮+农得时等,插后5-7天,秧苗返青后施药。
(2)防治稻瘟病
稻瘟病要加强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防治发病中心。于7月中旬到8月初间隔7-10天两次喷药预防,药剂以30%新克瘟散、稻瘟灵(富士一号)等常用药剂为主。
6、收获
黄化完熟率达95%以上为指标,适时收割,精收细打,减少割拉打损失,损失率不超过2%。
(五)适宜区域
黑龙江省乃至北方稻作区。
(六)注意事项
不宜选择种植越区品种。